胡春光教授
胡春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全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师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现代教育管理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德育委员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9项,出版专著2部。在《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2篇,其中CSSCI论文28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2019年、2022年分别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特等奖,2021年获湖南省社科成果优秀奖三等奖。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时间做科研
与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学者不同,现在的胡春光教授不仅要做科研,还要做行政。“做行政工作,太忙了,搞科研的时间少了。”胡春光教授笑着调侃道。作为学校的教务处处长,工作自然是繁巨的。在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就数次起身离开那张堆满公文的办公桌,暂停采访去处理一些要紧的工作。
胡春光教授表示,行政跟科研之间有矛盾、有冲突,但也有益处。有矛盾、有冲突是指做行政必然会牵扯到很大部分的精力,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动手写文章、做课题研究。他说道:“做一个纯粹的学者,需要有大量空闲的时间来提升自己。但是做行政也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所以这是一个矛盾。”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行政于科研而言也是有益的。他说道:“做行政可以促进思考。比方说作为行政人员,我们对大学基层的观察与了解是比较深入的,所以对于某些大学现象我们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就可以转化成课题研究。”
对于他来说,行政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种历练。“行政与科研之间有矛盾,我只能迎难而上。”他表示,自己是靠挤时间来做科研、写文章。平时利用工作之余阅读经典,丰富自己;在假期就腾出时间动笔写作,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时间做科研。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做科研
在谈到刚做科研的经历时,胡春光教授讲述了两件事。他回忆道:“第一次做科研是在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1998年高校大扩招,当时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足以支持急速扩招。所以湖北省教育厅交给湖北省教科所一个课题,名称是《在大扩招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当时还是硕士研究生的他,第一次跟导师一起实地调研了湖北省内十所高校。调研之后马不停蹄地回校整理资料,深入分析扩招之后各个学校所面临的困难,提供解决办法。
胡春光教授称第一次做科研让他收获良多,“这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到科研是怎么做的。第一次明白如何设计问卷、如何在实际当中去获取素材,了解真实情况。”他说:“咱们这个搞研究啊,如果仅仅是在书斋里面搞,那是不行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做科研的基本原则。
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初次尝试,让他明白了科研道路须得脚踏实地,深入调研才能写出好文章。而读博期间导师的谆谆教诲,则让他意识到科研道路更要精益求精。胡春光教授回忆说:“我的博士生导师对我影响很大,他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勤奋刻苦。我记得开始读博的时候导师就给我开了一个书单,上面有120本书,要求我全部看完。”从那时开始,胡春光教授刻苦研读这些专著,为后来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春光教授还回忆起一件事:“导师还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与他合写一篇论文。在与导师一起写作的过程中,小到句与句之间应该用什么样的标点,大到整篇文章该如何谋篇布局,他都手把手地教我。”这篇文章导师带着他足足写了半年,把当年能找到的所有的教育社会学教科书全部研读了一遍,改了十稿,最后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文章被《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产生了不错的学术影响。胡春光教授说:“通过这次合作写作,训练了我的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让我明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胡春光教授的学生宾莹告诉记者:“胡老师对科研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我们参加挑战杯时,因为没有经验,最初完成的申报书不太理想,胡老师就带着我们一个一个字地修改,指出存在的问题,还给我们制订计划,提出要求,提供资料让我们学习。”
本校同事彭玲艺也对胡春光教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印象深刻:“他非常严谨,在科研上追求卓越。他会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稿,反复推敲文中的观点、字句,反复进行修改。”
不管是学生还是同事,都对胡春光教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赞扬有加,足以见得他对待科研的虔诚之心。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他怀着一颗做好学问的本真之心,在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磨砥刻厉,将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态度融入到了整个科研生涯。
高质量科研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在谈到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时,胡春光教授态度鲜明地指出,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本身就要搞科研,只有高质量的科研支撑,才有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他说道:“先有真学术而后有真教育。大学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学教师更侧重于传授知识。但是大学的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想象与创造。”
胡春光教授表示,“教人必先正己”,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自己没有创造力,何以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如果大学老师没有科研能力的话,课堂就是一个平庸的课堂。胡春光教授引用一句老话:“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他还作了进一步解读:“现在一桶水其实都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而且是一潭活水。”他常以这一更高的要求勉励自己,也常以此勉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回顾来路,谈及自己为何选择“做科研”,胡春光教授的回答很简单,也异常诚恳,“对我来说,科研就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在我的生活中会自然流淌出来。”“科研是什么?”他觉得就是对很多问题进行思考,“对过去没人搞懂的问题,我想把它搞清楚。”直白却坚定的这句话,如一把火炬。他便举着这把火炬,在漫漫科研路上迎风而行。
谈及大学生如何做科研,胡春光教授指出:“做科研的因素有三:一是毅力,二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三是敏锐的观察力。”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大学生首先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是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后要大量研读具有学术性的文章。
鲁迅曾说:“我写作不是在隔岸观火,是在燃烧自己,我写作是在发现自己。”诚如斯言,胡春光教授说:“做科研不是任务、更不是工具,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立志作一潭活水,以科研之源润泽遇到的每个学生。
(编审: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