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一师先生”系列报道之三】贺汉魂:漫步科研路

来源:校记者站 廖博 万奕虹 发布时间:2022-09-15浏览次数:

2022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云教育基金会教师教育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贺汉魂

贺汉魂,我校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他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财富伦理思想研究的行路人、开拓者,迄今已主持国家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各1项,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1项,独著或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等CSSCI刊物50余篇,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出版个人专著3本。《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摘》转载论文10余篇,获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作为高校学者,认为要有为党和国家做学问的初心与坚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他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学无止境,走进科研之路

“知识改变命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停止学习。”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贺教授认真地说。

1991年,贺教授考取衡阳师范学院。在大学期间,逐渐对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他广泛地阅读专业书籍,研究专业内容,不断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些个人的学术观点。1996年考取了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1999年研究生毕业,那年他如所有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一样,面临着职业的抉择。“我究竟适合干什么呢?”贺教授选择了去教育电视台工作。“我心直口快,喜欢发表见解,像我这样的‘书呆子'不适合搞行政。”经历了不算成功的尝试后,他没有气馁,而是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找准发展定位。“我更喜欢当老师,搞科研”。就这样,他踏上高校教学科研之路。

具有“学术爱好与追求”的贺教授在踏上科研之路后,学术志趣更浓,学术追求弥坚,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2005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考取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沉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贺教授坦言,“我们在选择人生的时候,不要羡慕他人。我喜欢做学术,我也会坚持一直走下去。”

教学相长,走好科研之路

在湖南师范大学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后,贺汉魂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工作。

“要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贺教授认为,相比中学,大学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老师带给学生的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要力图让学生学得新知识,解决新困惑,得到新启示,实现新发展。”贺教授主张高校教师应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要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精致。高校思政课的核心概念是“政治”+“思想”,政治要正确,思想要深刻。既然是讲课,课堂教学艺术就应该是“讲”的艺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追求“思想家+演说家”的教学风格,着力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阐释深刻的道理,传播伟大的思想,批判错误的观点,力求让真理与思想的光芒照耀思政课堂。他任讲师期间,获得了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第一名,被评为“校十佳授课教师”称号。评为副教授后,做出了不参加任何教学比武的自我规定,为的是把机会让给年轻教师。贺教授的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825思政班的肖心仪同学这样评价他:“贺老师是我见到的那种上课只需要一张嘴和一只粉笔就可以上好课的高水平老师,这样的教师不多见,很难得。”

贺教授强调高校不是中学,不是小学,本科院校不是职业院校,高校教学要合乎“两性一度”的要求。“两性一度”的核心是挑战度,挑战度主要体现在对难点问题的解答。大学的课堂上,尤其是大学的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多数同学并未养成思考和提出问题的习惯,老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提问”。“一个好的问题要兼顾有高度、有难度、有味道三大特征。”贺教授解释,“有高度是指大部分学生想不到,有难度则指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了,有味道嘛,指老师给予问题解答后,学生理解其内涵,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由衷地感叹:原来如此。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想不到、答不了、听得懂。”大学之道,在教学相长。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与求索的能力,而教师对难点问题的解答,综合考量之后便会形成科研论文,这正是贺教授所坚持的“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

贺教授还指出高校教师要有自己的东西。教学中,贺教授往往会建议学生进一步阅读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证明是自己的观点,因为时间有限,对自己的观点只能点到为止,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阅读,与老师进一步交流。贺教授特别建议同学们要对教师要提出“高”“尖”“精”“深”“新”的问题,倒逼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合乎“两性一度”的要求。肖心仪同学向我们透露:“贺老师上课有时会提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答不出来也不会怪我们,但是我们必须要经过思考。他喜欢爱思考的学生。”

独特角度,走新科研之路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贺教授首倡人本和谐经济论,集中研究马克思财富伦理和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研究方式上,重文本研读,求新的发现、新的阐释、新的应用。

贺教授坚持“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特别建议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讲授一到两门与自己研究方向不太相近的课程,这有利于在备课过程开拓眼界、获得新知,促进交叉研究。贺教授在马克思劳动伦理、财富伦理方面研究的新观点得到了一些青年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出版的专著《人本和谐经济论》《回到马克思、培育和谐美——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现代解码》和《马克思增进人民幸福的财富伦理思想研究》在专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赞誉,不少外校博士生请贺教授帮忙指导博士论文。“学者比较在乎的就是学术的传播和思想的认可,我很高兴能被认可。”贺教授爽朗地说。

至于学者应当要具备怎样的品格呢?贺教授认为学者应当要具有“健康身体、平和心态、批判思维、谦卑品格”四大品质,即面对拒绝、质疑和赞美时,要有平和的心态;想要长久地走好科研之路,要有健康的身体;面对科研领域中的权威,特别是对立场有问题的所谓权威,要敢于批判和质疑;思想上可奔放一点,但做人一定要谦卑,不要狂妄自大。

不懈的努力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2010年,贺教授在晋升正高职称的同时,获评为省新世纪121第二层次人才、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这意味着对我前期付出、学术成果的认可与肯定,也意味着对我后续研究、工作的期待。”

服务国家,走远科研之路

“我们不能仅凭兴趣搞科研,要为党和国家做学问。”在谈到对科研的态度时,贺教授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在贺教授看来,最美的科研誓言就是爱党爱国。科研工作者应当坚守科研报国的初心情怀,自觉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模范引领。

或许就是这样始终为党和国家干好实事和解决真问题的科研态度,支撑着贺教授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懵懂青年,一路成长为如今拥有湖南省新世纪121创新二层次人才、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多个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多个学会理事等多层身份的优秀大学教授,每一个身份都代表了一份责任,每一份责任都代表了一份担当。贺教授感叹:“高校教师没有上下班的区别,一忙起来,平时的爱好——乒乓球、电影等,就都没时间做啦,好在学术就是我最大的爱好,生活还是很充实!”

科研道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贺教授从不满足眼前的成绩,而是把眼光瞄准更远目标,追逐新的梦想。谈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乃至自己的终身追求,贺教授坦言,自己将会继续马克思财富伦理和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两大主题的深入研究,思考一系列课题和文章,完成自己最高的学术使命。

(编审:欧阳斐)



版权所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湘ICP备05000548号      湘教QS1-200505-000191
                     管理:宣传部    电子邮箱:hnysxcb@126.com

官方微信
湖南教育政务网
Baidu
map